请登录 | 注册
客服中心 | 关注公众号
贝贝壳-客服中心-关注公众号
贝贝壳搜索
搜索
贝贝壳-立即咨询 马上好孕

4000-120-507

立即咨询 马上好孕
首页 > 健康资讯 > 试管促排VS自然怀孕差别有多大?医生来不及告诉你的七个真相

试管促排VS自然怀孕差别有多大?医生来不及告诉你的七个真相

2025-08-11 09:24:18小贝

随着高龄生育人群的增加,试管婴儿的普及,以及明星的示范效应,有更多普通人对适龄生育的重视程度更差了,大不了试管成为大家的生育保险。

真的是这样吗?试管婴儿技术目前学界给出的结论是和自然生育孩子没有显著意义上的差异,但你要知道,试管发展才几十年,有些结论并不是最终的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试管婴儿的一些数据和自然周期下模拟自然妊娠状态的怀孕,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卵子成熟度存在差异

我们先来看一个回顾性的研究,这项研究包含了616个自然周期和167个传统促排周期,分析了2110个卵子。

结果发现,自然周期下89%的卵子发育成熟度高,在传统促排周期下,82%的卵子发育成熟。

成熟度的差异导致了受精率的巨大差异,自然周期每颗卵子的受精率为70%,而传统促排每颗卵子受精率为58%

胚胎质量评分上,自然周期胚胎分裂成四细胞的概率高2倍,细胞碎片率优1.87倍。

通俗的来说,自然成熟的卵子就像“树上自然长熟的果子”,虽然产量低,但是品质佳;

药物促排的卵子更像“大棚批量催熟的果实”,数量大大增加,但可能存在没有充分成熟的现象。

也就是说,高剂量促排药物可能影响卵子和早期胚胎的质量。

02激素差异藏着质量差异密码

为什么卵子成熟度存在差异呢?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呢?圈姐继续从文献中寻找答案。

在全球顶刊《人类与生殖》的一项研究中,测量了76位女性卵泡液中的8种激素含量。

这些女性中有36位接受的是不用促排药的自然周期,40位女性接受的是传统的促排卵周期。这些女性中有13位既做了自然周期又做了促排卵周期。

促排卵周期使用的是促排用药剂量比较少的拮抗剂方案,我们来看她们卵泡液激素比较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卵泡液分析中,自然排卵中的AMH、睾酮、雄烯二酮、雌二醇和LH浓度与促排周期卵泡液的浓度显著不同。

自然排卵卵泡液的AMH、睾酮和雌二醇浓度比促排周期卵泡液高出约3倍,雄烯二酮高出约1.5倍,LH高出约14倍。

上图是分别接受自然排卵和促排卵的13名患者,我们可以看到AMHE2LH的卵泡液浓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血清中激素分析排除了这种区别是来源于血清对卵泡液激素浓度的影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发育的卵泡(延用上个研究的比喻,叫它树熟)和药物催熟的卵泡(催熟),内部激素环境大不相同,内部营养构成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03免疫差异藏着质量差异密码

更炸裂的来了,这种质量差异并不仅仅存在于激素上,在卵泡液内免疫微环境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我们来看发表在顶刊《人类与生殖》上的这项研究,纳入105位患者的卵泡样本,其中促排卵患者为69位,自然排卵患者为36位,促排卵方案为拮抗剂方案。

在免疫细胞方面,结果是,传统促排组CD45+白细胞(总免疫细胞)更多,CD8+杀伤性T细胞(免疫系统的“杀手”)更少。

CD8+T细胞这是清除异常卵子的免疫细胞,类似质检员,也就是说对劣质卵子清除力下降。

自然周期卵泡液免疫细胞比例更接近生理状态(自然周期打了HCG,所以并非完全自然周期)。

在细胞因子方面,结果是,传统促排组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血管生成)显著升高,卵泡液中IL-8(炎症信号分子)轻微降低。

IL-8作用是调节卵泡发育和排卵,VEGF促进卵泡血管生成,升高意味着有更多卵子被孵化,但调节作用减弱,卵子发育微环境失衡。

传统促排组的卵泡液/血清浓度差(IL-8相差10倍,VEGF相差8倍),远低于自然周期(自然周期中卵泡液/血清相差30倍以上)。

这说明,药物可能破坏了卵泡液内微环境的隔离屏障。

举个例子来说明,自然周期的卵泡像自然保护区,免疫细胞按需巡逻,信号分子浓度自然波动。

传统促排的卵泡像人工养殖场,大量外源性激素涌入,可能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可能让一些次品卵子蒙混过关。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促排周期身体的免疫微环境也会因此改变呢?所以是否提示我们常规使用环孢素、维生素D或许会大大提升着床率呢?

当然上面只是我的猜测,研究者没有涉及用药的内容。

04整倍体率是否有差异?

谈了这么多促排卵和自然卵泡之间的质量差异,肯定有姐妹会问,那么是不是自然卵泡配成的胚胎整倍体率要高于促排卵的卵泡呢?

这个问题我也找到了一篇相关文献,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发表在顶刊《生育与不育》上的研究吧!

这项研究总共招募了825名女性,394名患者因为不符合标准被排除在外,431名患者被招募参加自然周期体外受精。

随后2846名在同一时期接受促排卵体外受精的患者被确定为对照组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自然周期为36.9岁,促排卵周期为36.1岁。

研究者发现,在自然周期组工获取329枚卵母细胞,其中302枚为成熟卵子,147枚发育为优质囊胚,经PGT-A检测后,83枚(56.5%)被判定为整倍体。

那么自然周期的非整倍体率就是43.5%,对比促排卵组,非整倍体率为36.7%,这是不是说明自然周期还不如促排卵周期呢?

并不是,上面的数据只考虑了两个组整体的胚胎情况,没有考虑年龄因素,按照年龄进行分层,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图:

对各个年龄组进行单独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非整倍体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促排对非整倍体率没有实质性影响。

05对内膜的影响

我们知道促排卵周期有较大剂量的激素,内膜对激素(尤其是雌二醇)是有反应的,那么这种反应对妊娠结局到底有没有什么影响呢?有学者对此专门做了研究。

研究者回顾了235个促排卵周期和616个自然周期,这些周期都没有经过胚胎筛查,且都进行了鲜胚移植,在取卵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

结果发现,促排组内膜厚度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平均内膜厚度为9.75毫米(促排卵)和8.12毫米(自然周期)。

在临床妊娠率方面,促排卵组为19.1%,自然周期组为15.4%,但是P值是0.2,大于0.05,说明差异不显著。

在活产率方面,促排卵组为12.8%,自然周期组为11.7%,但是P值为0.8,大于0.05,差异也不显著。

这说明,与传统促排相比,自然周期的子宫内膜生长动态不同,且内膜更薄,按说可能会影响妊娠,但是两组妊娠率和活产率并没有差异。

这意味着,促性腺激素诱导的内膜增厚,并没有显著改善胚胎着床。

06对抱娃结果的影响

可能有姐妹好奇,为什么卵泡液激素、免疫水平差异那么大,胚胎整倍体率却没有太大差异,那么这个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圈姐也找了答案。

这是来自顶刊《人类与生殖》的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一个生殖中心接受鲜胚移植的非吸烟女性单胎活产病例。

促排卵组174组患者,没有促排的自然周期患者190组,自然周期组女性平均年龄35岁,促排组平均年龄34.2岁,两组间产次、既往试管史没有差异。

结果发现,自然组平均出生体重显著高于促排组,高163克;

与此一致,自然组低出生体重婴儿比例显著低于促排组,调整混合因素之后,差异依然显著;

另外,自然组早产、极早产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然后调整混杂因素后,自然组早产及极早产风险降低不再显著。

也就是说,自然周期,或者说模拟自然怀孕,胎儿及母体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显著降低。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自然怀孕或自然周期成长起来的胎儿,怀得更稳,这个稳定是否和胚胎激素及免疫环境有关,目前还不太清楚。

07超高龄40岁以上选自然周期更好?

对于40岁以上患者,无论是在生殖中心,还是在患友群,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自然周期对这个群体貌似更好,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来看一个意大利的研究,纳入230例自然周期治疗患者和355例接受常规卵巢刺激患者。

我们来看结果:

从单周期妊娠率来看,自然周期组6.25%,常规刺激组12.85%P=0.0001,说明常规刺激组显著更高;

从每个患者的累积妊娠率来看,自然周期组18.85%,常规刺激组28.11%P=0.025,说明常规刺激组显著更高;

从每位患者所有治疗周期的总体妊娠率来看,自然周期组15.65%,常规刺激组19.72%P=0.228,超过了0.05,说明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从胚胎着床率来看,自然周期组13%,常规刺激组是8.28%P=0.0468,说明自然周期组显著更高;

从其他结局来看,流产率P=0.2915,活产率P=0.2281,两个指标P值都>0.05,说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也就是说,对于40岁以上且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患者,自然周期确实可以作为常规卵巢刺激的替代方案,因为着床率更优。

但是,无论从单周期妊娠率,还是累积妊娠率来看,传统促排周期都要优于自然周期,所以具体怎么选择,姐妹们可以根据文献客观数值,做出理性选择。

以上就是试管促排和类自然怀孕(自然周期并非严格自然怀孕)的客观区别。

我今天不想提供任何结论性的观点,姐妹们在试管之前可以提前看一下这些客观数据,然后再去做出判断。

另外,我想表达的观点还是适龄生育。

无论试管婴儿和自然怀孕婴儿到底有没有本质区别,具体结论医学界怎么定义,试管的巨额花费,以及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都是真实存在的。

相关推荐 查看全部
高龄生育只能听天由命?最新研究发现改善卵巢衰老的更高级别证据
高龄生育只能听天由命?最新研究发现改善卵巢衰老的更高级别证据
高龄生育是现代生殖医学领域的一个永恒热门话题,现在社会的女性因为学业、事业规划,30岁以上才考虑生育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 但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有限制的,无论医学再发达,高龄生育依然面临重重困难,目前也有各种各样改善高龄生育的手段,但效用人群有限。 热量限制在20世纪30年代被用于延长寿命,已经被证实可以减缓很多五种的生理衰老,包括果蝇、鱼类、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于是有学者提出假设,热量限制是否也能延缓生殖衰老,于是研究者首先进行了小鼠试验,在小鼠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试验。 到底效果如何?是否能真正逆转卵巢年龄,跟着圈姐一起来看看吧! 01小鼠试验显示出惊人效果 这个试验是从小鼠试验开始的,我们就从最初试验讲起,2008年,全球顶刊CELL子刊Aging发表了一个震惊学界的小鼠研究。 这项小鼠研究在小鼠中测试了成年期启动热量限制是否能延缓生殖衰老,他们在小鼠成年期(相当于人类20-30岁)启动项目,热量限制时间是4个月。 期间,研究者设置了自由进食(吃饱)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 四个月后进行观察,发现热量限制组卵巢卵泡储备量翻倍。 自由进食(吃饱)小鼠在大概15.5个月大的时候就基本不能生育了(相当于人类的45岁左右)。 但是那些一直热量限制,到15.5个月大时开始恢复自由进食(吃饱)的小鼠,有一半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还能生育。 甚至有三分之一一直生到了23个月大(人类年龄大概是68岁)。 你以为这个结果已经很惊人了吗?不!最惊人的益处发生在胎儿身上。 高龄自由进食(吃饱)小鼠(10-23个月大,相当于人类37-68岁)生的宝宝存活率很差,10只里只有约2只能活下来(22%存活率)。 那些之前少吃,后来恢复正常的小鼠(15.5-23个月大,相当于人类45-68岁)生的宝宝,存活率非常高,10只里有7只多能健康活下来(超过73%存活率),而且胎儿没有重大异常。 这说明成年后开始热量限制,成功帮小鼠把生育能力延长到了相当于人类超高龄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超高龄小鼠生出的宝宝比正常高龄小鼠产出的宝宝健康得多,存活率极高。 这说明在小鼠身上,成年后开始少吃,不仅能延缓卵巢的生育功能的老化,还能极大提高高龄时剩下的后代质量和生存机会。 这为研究如何延缓人类女性生殖衰老提供了新思路,但这很难完全复制到人类身上,毕竟啮齿动物和灵长动物存在本质不同。 更重要的是,4个月热量限制相当于人类22年,这对人类来说基本很难坚持,于是最近的研究把目光聚焦在灵长类动物身上,而且是短期热量限制。 这为该方法最终在人类身上进行研究提供了更高级别证据,毕竟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存在超九成的相似度。 02恒河猴的短期中度热量限制 这个研究卵巢采集自年轻恒河猴(10-13岁)与老年恒河猴(19-26岁),这些恒河猴分别接受三年中度热量限制或者正常的对照饮食。 为了测试热量限制对卵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者将试验组动物分为4组:年轻对照组、年轻热量限制组、高龄对照组和高龄热量限制组。 也就是这些恒河猴在接受试验时的年龄分别为7-10岁和16-23岁,热量限制为30%热量限制,也就是每天的食量是正常的70%(即七分饱)。 ①结果发现:年轻猴子的卵巢更大更重(因为卵泡多)。 在同一个年龄段中,无论是否进行热量限制,猴子的卵巢大小重量没有明显区别。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试验失败了,不管怎么吃,卵子数量没有什么变化,年老猴子卵子数量总是比年轻猴子少很多。 研究者仔细检查了切开的卵巢薄片,数了数所有这些不同阶段看起来健康和不健康的卵泡数量。 结果发现,正常吃饭的猴子中,年纪大了,几乎所有种类的健康卵泡数量都大幅减少。 而在控制饮食猴子里,只有少数几种健康卵泡(初级和次级)的数量明显减少(虽然总卵泡数随着年龄也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在同一年龄组的猴子之间,比较卵泡数量,科学家发现少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护作用,吃得少也并没有比同年龄正常吃的猴子卵泡数多到哪里去。 我们已经知道了老猴子的卵巢更小更轻,所以科学家了个公平比较,他们计算每个动物平均没长切片上有多少卵泡,来抵消卵巢大小的影响。 算完以后发现,老猴子卵巢单位体积里的卵泡数量也比年轻猴子少的多,饮食对这种单位体积卵泡数也没有影响,吃得少并没有让单位卵巢面积多存点卵泡。 ②我们来看这个研究的第二个发现: 其实科学家不光看了总数,还看了剩下卵泡都处于什么状态,在这里科学家有了新发现。 他们发现,无论是年轻吃饱组、年轻少吃组还是老年少吃组,它们剩下的卵泡绝大部分(50-70%)都是原始的、休眠的基础库存,这种库存结构和年轻组一致。 但是老年吃饱组就不一样了,它们的库存只有不到一半是最原始库存,一大半以上都成了正在成熟或更成熟的卵泡,说明它们的原始库存即将耗尽。 统计数据显示,老年吃饱组和年轻组相比,卵泡分布差异巨大(P<0.0001),而老年少吃组和年轻组相比,卵泡分布的差异小到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09≈没差别)。 说完了整体情况,我们再来看个体情况,以最大限度减少误差,研究者把数据按照每个猴子分开画图得到如下结果: 年轻吃饱、年轻少吃、老年少吃这三组的图看起来差不多,说明每组内部的猴子情况比较一致,不是一两只猴子影响整体结果。 老年吃饱组情况很糟糕,其中3只猴子(3/8)的卵巢里完全没了卵泡,还有1只猴子仓库里剩下的全是正在加工的初级过渡型卵泡,完全没了基础库存。 也就是说,少吃的老猴子虽然卵泡总数也少了,但是它们的仓库结构保持得相对好多了,剩下卵泡里原始库存比例和年轻猴子差不多。 也就是说少吃的主要作用可能不是增加卵泡总数,而是帮助老猴子在卵泡大幅减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卵泡库的构成比例,也就是维持了一种更年轻化的休眠储备状态。 研究还发现,在所有的老猴子中,无论是正常吃还是少吃的老猴子,月经越乱或者没月经,卵巢里的卵泡就越少,绝经组最少。 这说明月经周期作用很大,月经状态对卵泡数量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那些月经已经开始乱了(不规律),但还没完全绝经的老猴子身上,结果发现,少吃的猴子比正常吃的猴子,单位面积的卵泡总数要多。 具体来看,多出来的卵泡主要是最宝贵的原始库存卵泡和一些多层生长的卵泡,其他中间阶段的卵泡数量都差不多。 这说明如果猴子在步入老年、月经开始混乱这个“窗口期”实施少吃,可能真能帮它们保住一部分最珍贵的“原始库存”卵泡。 ③最后我们来看这项研究的第三个发现。 卵巢就像其他器官一样,老了也会“发硬变僵”(纤维化),表现为里面胶原蛋白(让组织变硬的东西)增多,透明质酸(让组织有弹性水润的东西)减少。 研究者观察恒河猴的卵巢,结果发现正常吃的老猴子卵巢里胶原蛋白显著增多(变硬了),透明质酸显著减少(变干了),这是正常衰老的表现。 但是,那些少吃的老猴子卵巢里的胶原蛋白没有像正常吃的老猴子那样明显增加,透明质酸水平也没有像正常吃组那样显著降低,保持了相对年轻的状态。 也就是说,热量限制很可能减缓了卵巢组织随年龄变硬变僵(纤维化)的过程,热量限制让卵巢内部环境保持得相对“柔软健康”一点。 这个研究暗示我们,当女性发现自己月经开始不规律时开始控制饮食(七成饱),可能对保护生育的卵巢储备、延缓其功能彻底衰退和维持卵巢组织健康是有好处的。 03热量限制改善慢性炎症状态 热量限制到底是如何起到这么好的改善卵巢功能的效果的呢?有研究发现其改善机制藏在改善慢性炎症状态中。 你有没有总感觉疲惫、睡不醒?长期感觉嗓子发炎,稍不注意就长痘?长期有肌肉酸痛感……如果你有上述表现,很可能你身上就有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多由外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像我们平时感染、或外伤引起红、肿、痛等外在表现。急性炎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病原体被消灭后,炎症很快就会消退。 慢性炎症是一种慢性持续损害,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基础,其特征是促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升高。 慢性炎症对生殖的伤害主要体现在卵子质量下降、卵巢功能减退,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甚至可以穿透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健康。 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对热量限制的参与者进行了基因分析,并与正常进食组进行了比对。 结果发现,热量限制能减少人体内一种名为SPARC的基质细胞蛋白的产生,从而抑制有害炎症、改善代谢功能,延长老年时的健康寿命。 该研究是首个在健康人类中开展的热量限制随机对照研究,于2022年发表在Cell子刊Immunity上。 研究者将参与者分为两组:试验组在2年内每天减少14%能量摄入,而对照组每日正常进食。 在基线、试验进行了1年和2年的时间点,提取参与者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进行RNA测序,来探究热量限制引起的基因变化。 结果显示,在经过1-2年的热量限制后,试验组脂肪组织中SPARC显著下降,与BMI、体脂率、瘦素、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整合蛋白ICAM-1的降低有关。 相反,与相对苗条的相比,肥胖个体中SPARC蛋白的含量更高。 研究者推测,SPARC很可能是“损害人体健康”的幕后BOSS蛋白,会导致与肥胖相关的炎症增加。 04热量限制很难坚持 很多姐妹一听到热量限制就想到了忍饥挨饿了,真的不至于! 如果我告诉您仅仅限制20%至30%,我想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不算太难,也就是吃分饱。 以一个正常人为例,如果这个人每日摄入的能量为1500kcal,30%的CR即450kcal,约等于三块曲奇饼干,一杯奶茶,一个毛毛虫面包、两根梦龙雪糕等等。 这样算下来每天也就相当于砍掉每日零食,还是很好接受的。 所以进行热量限制我们就先从戒掉每天的零食开始吧,试着在想吃零食的时候转移一下注意力,看在热量限制那么多好处的份上,难受一些也值得忍耐。 另外,热量限制期间我们也可以减少买零食次数,或者不买零食,这样又省下一份钱,还能提升生育力,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高龄生育千万不要听天由命,目前还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提升生育力的。 但并非每种方式对所有人都有用,我们需要多做尝试,也许你就需要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呢! 其实有时候提高生育力,提升生命质量并非我们想象的需要花很高的价钱,相反可能还给我们省下一大笔钱。 除了热量限制,遵循生物钟的饮食智慧,减少夜晚进食也能有效提升生育力,延长健康寿命,这都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并遵循的。
试管促排VS自然怀孕差别有多大?医生来不及告诉你的七个真相
试管促排VS自然怀孕差别有多大?医生来不及告诉你的七个真相
随着高龄生育人群的增加,试管婴儿的普及,以及明星的示范效应,有更多普通人对适龄生育的重视程度更差了,大不了试管成为大家的生育保险。 真的是这样吗?试管婴儿技术目前学界给出的结论是和自然生育孩子没有显著意义上的差异,但你要知道,试管发展才几十年,有些结论并不是最终的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试管婴儿的一些数据和自然周期下模拟自然妊娠状态的怀孕,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卵子成熟度存在差异 我们先来看一个回顾性的研究,这项研究包含了616个自然周期和167个传统促排周期,分析了2110个卵子。 结果发现,自然周期下89%的卵子发育成熟度高,在传统促排周期下,82%的卵子发育成熟。 成熟度的差异导致了受精率的巨大差异,自然周期每颗卵子的受精率为70%,而传统促排每颗卵子受精率为58%。 胚胎质量评分上,自然周期胚胎分裂成四细胞的概率高2倍,细胞碎片率优1.87倍。 通俗的来说,自然成熟的卵子就像“树上自然长熟的果子”,虽然产量低,但是品质佳; 药物促排的卵子更像“大棚批量催熟的果实”,数量大大增加,但可能存在没有充分成熟的现象。 也就是说,高剂量促排药物可能影响卵子和早期胚胎的质量。 02激素差异藏着质量差异密码 为什么卵子成熟度存在差异呢?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呢?圈姐继续从文献中寻找答案。 在全球顶刊《人类与生殖》的一项研究中,测量了76位女性卵泡液中的8种激素含量。 这些女性中有36位接受的是不用促排药的自然周期,40位女性接受的是传统的促排卵周期。这些女性中有13位既做了自然周期又做了促排卵周期。 促排卵周期使用的是促排用药剂量比较少的拮抗剂方案,我们来看她们卵泡液激素比较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卵泡液分析中,自然排卵中的AMH、睾酮、雄烯二酮、雌二醇和LH浓度与促排周期卵泡液的浓度显著不同。 自然排卵卵泡液的AMH、睾酮和雌二醇浓度比促排周期卵泡液高出约3倍,雄烯二酮高出约1.5倍,LH高出约14倍。 上图是分别接受自然排卵和促排卵的13名患者,我们可以看到AMH、E2和LH的卵泡液浓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血清中激素分析排除了这种区别是来源于血清对卵泡液激素浓度的影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发育的卵泡(延用上个研究的比喻,叫它树熟)和药物催熟的卵泡(催熟),内部激素环境大不相同,内部营养构成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03免疫差异藏着质量差异密码 更炸裂的来了,这种质量差异并不仅仅存在于激素上,在卵泡液内免疫微环境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我们来看发表在顶刊《人类与生殖》上的这项研究,纳入105位患者的卵泡样本,其中促排卵患者为69位,自然排卵患者为36位,促排卵方案为拮抗剂方案。 在免疫细胞方面,结果是,传统促排组CD45+白细胞(总免疫细胞)更多,CD8+杀伤性T细胞(免疫系统的“杀手”)更少。 CD8+T细胞这是清除异常卵子的免疫细胞,类似质检员,也就是说对劣质卵子清除力下降。 自然周期卵泡液免疫细胞比例更接近生理状态(自然周期打了HCG,所以并非完全自然周期)。 在细胞因子方面,结果是,传统促排组血清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血管生成)显著升高,卵泡液中IL-8(炎症信号分子)轻微降低。 IL-8作用是调节卵泡发育和排卵,VEGF促进卵泡血管生成,升高意味着有更多卵子被孵化,但调节作用减弱,卵子发育微环境失衡。 传统促排组的卵泡液/血清浓度差(IL-8相差10倍,VEGF相差8倍),远低于自然周期(自然周期中卵泡液/血清相差30倍以上)。 这说明,药物可能破坏了卵泡液内微环境的隔离屏障。 举个例子来说明,自然周期的卵泡像自然保护区,免疫细胞按需巡逻,信号分子浓度自然波动。 传统促排的卵泡像人工养殖场,大量外源性激素涌入,可能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可能让一些次品卵子蒙混过关。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促排周期身体的免疫微环境也会因此改变呢?所以是否提示我们常规使用环孢素、维生素D或许会大大提升着床率呢? 当然上面只是我的猜测,研究者没有涉及用药的内容。 04整倍体率是否有差异? 谈了这么多促排卵和自然卵泡之间的质量差异,肯定有姐妹会问,那么是不是自然卵泡配成的胚胎整倍体率要高于促排卵的卵泡呢? 这个问题我也找到了一篇相关文献,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发表在顶刊《生育与不育》上的研究吧! 这项研究总共招募了825名女性,394名患者因为不符合标准被排除在外,431名患者被招募参加自然周期体外受精。 随后2846名在同一时期接受促排卵体外受精的患者被确定为对照组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自然周期为36.9岁,促排卵周期为36.1岁。 研究者发现,在自然周期组工获取329枚卵母细胞,其中302枚为成熟卵子,147枚发育为优质囊胚,经PGT-A检测后,83枚(56.5%)被判定为整倍体。 那么自然周期的非整倍体率就是43.5%,对比促排卵组,非整倍体率为36.7%,这是不是说明自然周期还不如促排卵周期呢? 并不是,上面的数据只考虑了两个组整体的胚胎情况,没有考虑年龄因素,按照年龄进行分层,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图: 对各个年龄组进行单独评估,我们可以发现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非整倍体率均无显著差异,表明促排对非整倍体率没有实质性影响。 05对内膜的影响 我们知道促排卵周期有较大剂量的激素,内膜对激素(尤其是雌二醇)是有反应的,那么这种反应对妊娠结局到底有没有什么影响呢?有学者对此专门做了研究。 研究者回顾了235个促排卵周期和616个自然周期,这些周期都没有经过胚胎筛查,且都进行了鲜胚移植,在取卵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 结果发现,促排组内膜厚度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平均内膜厚度为9.75毫米(促排卵)和8.12毫米(自然周期)。 在临床妊娠率方面,促排卵组为19.1%,自然周期组为15.4%,但是P值是0.2,大于0.05,说明差异不显著。 在活产率方面,促排卵组为12.8%,自然周期组为11.7%,但是P值为0.8,大于0.05,差异也不显著。 这说明,与传统促排相比,自然周期的子宫内膜生长动态不同,且内膜更薄,按说可能会影响妊娠,但是两组妊娠率和活产率并没有差异。 这意味着,促性腺激素诱导的内膜增厚,并没有显著改善胚胎着床。 06对抱娃结果的影响 可能有姐妹好奇,为什么卵泡液激素、免疫水平差异那么大,胚胎整倍体率却没有太大差异,那么这个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圈姐也找了答案。 这是来自顶刊《人类与生殖》的一项观察性研究,纳入一个生殖中心接受鲜胚移植的非吸烟女性单胎活产病例。 促排卵组174组患者,没有促排的自然周期患者190组,自然周期组女性平均年龄35岁,促排组平均年龄34.2岁,两组间产次、既往试管史没有差异。 结果发现,自然组平均出生体重显著高于促排组,高163克; 与此一致,自然组低出生体重婴儿比例显著低于促排组,调整混合因素之后,差异依然显著; 另外,自然组早产、极早产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然后调整混杂因素后,自然组早产及极早产风险降低不再显著。 也就是说,自然周期,或者说模拟自然怀孕,胎儿及母体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显著降低。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自然怀孕或自然周期成长起来的胎儿,怀得更稳,这个稳定是否和胚胎激素及免疫环境有关,目前还不太清楚。 07超高龄40岁以上选自然周期更好? 对于40岁以上患者,无论是在生殖中心,还是在患友群,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自然周期对这个群体貌似更好,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我们来看一个意大利的研究,纳入230例自然周期治疗患者和355例接受常规卵巢刺激患者。 我们来看结果: 从单周期妊娠率来看,自然周期组6.25%,常规刺激组12.85%,P=0.0001,说明常规刺激组显著更高; 从每个患者的累积妊娠率来看,自然周期组18.85%,常规刺激组28.11%,P=0.025,说明常规刺激组显著更高; 从每位患者所有治疗周期的总体妊娠率来看,自然周期组15.65%,常规刺激组19.72%,P=0.228,超过了0.05,说明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从胚胎着床率来看,自然周期组13%,常规刺激组是8.28%,P=0.0468,说明自然周期组显著更高; 从其他结局来看,流产率P=0.2915,活产率P=0.2281,两个指标P值都>0.05,说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也就是说,对于40岁以上且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患者,自然周期确实可以作为常规卵巢刺激的替代方案,因为着床率更优。 但是,无论从单周期妊娠率,还是累积妊娠率来看,传统促排周期都要优于自然周期,所以具体怎么选择,姐妹们可以根据文献客观数值,做出理性选择。 以上就是试管促排和类自然怀孕(自然周期并非严格自然怀孕)的客观区别。 我今天不想提供任何结论性的观点,姐妹们在试管之前可以提前看一下这些客观数据,然后再去做出判断。 另外,我想表达的观点还是适龄生育。 无论试管婴儿和自然怀孕婴儿到底有没有本质区别,具体结论医学界怎么定义,试管的巨额花费,以及身心所承受的痛苦和压力都是真实存在的。
做试管婴儿,医生对子宫有哪些标准或要求?试管婴儿移植后着床了,准妈妈会有哪些反应?试管婴儿会出现无胚胎可用的时候吗?一胎是试管宝宝,二胎的话妈妈能自然怀孕吗?胚染异常率暴增60%!试管家庭要警惕:这6件事比年龄更致命试管婴儿移植前这么做,更容易怀孕40+试管如何快速抱娃,北医三院最新研究有答案了!男性生育力下降,如果只选一个补剂都说高龄生育有风险,其实只要掌握这个关键点,45岁生育也不难!揭秘生化妊娠—胚胎没有发育就消失的背后凶手三分钟读懂试管前如何提升精子卵子质量男人也会内分泌失调?会导致不育吗?试管婴儿周期中,如何确认自己的胚胎质量好坏?试管婴儿过程中取卵焦虑?看完你就不会了试管婴儿移植后出血,是着床失败吗?多囊患者备孕,这些方面不要犯糊涂
贝贝壳-热门百科
返回顶部
贝贝壳脚部
贝贝壳联系客服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无需添加好友
贝贝壳联系客服
贝贝壳-全球名医 全球名医
贝贝壳-价格透明 价格透明
贝贝壳-治疗保障 治疗保障
贝贝壳-真实案例 真实案例
贝贝壳-关于我们
贝贝壳手机端
贝贝壳手机端-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贝贝壳手机端-添加客服扫码入群
添加客服扫码入群

4000-120-507

周一至周日09:00-18:00
© 2019-2023 贝贝壳. All Rights Reserved. 贝贝壳-国内专业的互联网生殖医疗平台
京ICP备15048683号-1